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杨健】
“全力以赴,为男足国家队18强赛比赛争取进入小组前四;力争男足U23晋级亚洲杯决赛阶段并取得优异成绩;力争男足U20、U17亚洲杯打入世界杯决赛阶段。”这是中国足协第12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2025年各级国家队目标。然而,这些目标似乎与新任掌门人宋凯的期待相去甚远。
短短4个月的时间,各级国字号队伍并未因新领导层的到来而焕然一新。球迷们所看到的,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。U20国足在亚洲杯中失利,U17男足在小组赛中全败,U23国家队也面临奥运资格的挑战。这一切,都让人不禁要问,我们的国字号为何如此脆弱?
以U17男足为例,这支队伍在技术、战术和比赛经验上与对手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。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也令人担忧。从战术设计到大赛备战,从球员情绪到临场发挥,这支队伍都存在大问题。
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,这支队伍在备战阶段婉拒了各类热身赛邀约,理由是“输球会引发舆情”。然而,讳疾忌医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他们缺乏比赛经验,缺乏与强队的对抗,这使得他们在比赛中难以应对。
再往前看,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青训的短视和粗放。在过去的日子里,我们忽视了青训的重要性,忽视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。我们没有足够的青训设施和教练员,我们的选材和培养体系都不够完善。这使得我们的青年国字号队伍在亚洲范围内并不具备竞争力。
与沙特的比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沙特已经从昔日的中国队手下败将变成了如今的克星。这并不是因为沙特突然变得强大,而是因为我们自己退步了。我们缺乏青训的积累,我们的球员缺乏与强队的对抗和比赛经验。我们在选材和培养上的短视和粗放,使得我们在面对沙特这样的对手时束手无策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自2008年北京奥运至今,持续无缘洲际赛事的各级国字号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的常态。我们仍在为过去的短视和粗放付出代价。我们仍在为那些年来的错误决策和错误做法还债。然而,这并不是最可怕的。最可怕的是,我们看不到中国足球的进步。我们在低谷中挣扎,我们还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挑战和未知。我们需要改革我们的青训体系,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教练员水平,我们需要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和平台。我们需要耐心,我们需要时间。但最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和做法。我们需要真正地投入到足球的发展中,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成绩和结果。
耐心永远是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最稀缺的品质。而在政绩观和成绩观的冲击下,肩负避免“四大皆空”使命的国奥队,9月的U23亚洲杯压力已拉满。在热望中归于失望,然后由下一代延续失望,这或许是各级青年国字号无从逃避的宿命。然而,无论未来如何,我们都需要坚持下去,我们都需要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而努力。
